行业新闻

周期品涨价之辨:小金属与废铜烂铁

【引子】从身边的涨价潮说起

周期股之辨:一轮月明人共望 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去年(2016年)底至今,资本市场上对于“周期股”的轮番炒作热度可以说是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乐此不疲,从石油化工产业链开始,铁矿石、焦煤、玻璃、水泥,到沥青、橡胶、有色金属接替上阵、连续走强,就连酿酒、医药、白色家电甚至是造纸也全都悉数参与、集体狂欢。这与波澜不惊、风轻云淡、窄幅震荡的大盘指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周期股”本轮普涨行情持续时间之长、扩散范围之广、强势预期影响之一致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罕见的,好一似“一时月明人共望、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在持续推动周期股的上涨,这样的逻辑可以持续吗?接下来周期股是否还存在主题投资机会——几家欢喜几家愁,下个惊喜落谁家?

“周期股”,顾名思义就是存在着典型“波峰、波谷”行业的个股,在很多投资者理解上就是那种“跌久了就要涨”,“涨久了就要跌”的个股,这不仅仅反应在它们的股价上,更还贴切地表现在其基本面的业绩上。以最传统、知名度最高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为例,行业门槛较低、竞争非常充分,利润高的时候“大上快干”,产能过剩之后产品价格下降、利润下滑,无竞争优势的小厂又纷纷“关停并转”,行业利润又出现改善。就这样,基础供需的变化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周期变化,股价也随之出现周期变化。

 

本轮周期股涨价的主逻辑在于大宗商品的普遍涨价潮,叠加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综合影响。境外层面,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强劲,“特朗普新政”又涉及推行减税政策、大力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创造就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需求方面的创造,这一新增需求对全球大宗商品有较好支撑。而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从海外进口大宗商品总体规模已经创出历史次高记录,尤其以其中的铁矿石为例,中国2016年铁矿石进口量超过10亿吨,达10.24亿吨,同比增长7.5%,创出历史新高。而这,只是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增加的一个缩影,能源、化工、有色、电子元器件的进口亦是全线火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随之“水涨船高”。

 

国内层面,伴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无论央企还是地方国企“兼并重组”方兴未艾、卓有成效。仍然以钢铁行业为例,钢厂盈利情况持续转好,高炉开工率稳步回升,资本市场上宝钢和武钢的合并光彩夺目、众望所归;据中钢协的统计数据,会员企业全年利润总额超过300亿元,与2015年亏损近800亿元相比产出了超过1100亿元的进步。钢材涨价、化工品涨价、橡胶涨价、沥青涨价、纸浆涨价,甚至白酒、白色家电也都出现涨价。价格的传导,已经从原料到中游到终端下游;整个周期行业出现了惊人一致的持续涨价预期。而这,恰恰是值得中小投资者警惕的分化信号。

 

最简单的原因,原材料的涨价速率与终端产品的涨价速率不匹配,而且趋势还在发散。这可以从近两个月CPI与PPI剪刀差数据在扩大,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却在回落得到初步判断。打个比方,当做面包的面粉涨价速度超过了面包涨价的速度,谁来承担多出来的成本上升呢?类似的情况,正在切实地发生在铁矿石与钢铁、煤炭与发电、化纤棉与成衣等行业身上。产成品缺乏定价权的后果必然导致“价格传导机制”发生扭曲,多出来的成本只能在企业内部自己消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缺乏产品定价权的传统周期行业的盈利增速预期已经得以充分透支;它们无法再通过不对称的涨价机制改善盈利能力,如果市场预期开始转差,这些分化出来的周期股股价也难免将开始降温,周期股的投资,要能看清分化、有的放矢。

 

那么,是不是周期股就一无是处、别无所取了呢?我想也并不尽然。对于产品定价权较为充分、不受“价格扭曲传导机制”的涨价品种仍然值得持续关注,比如稀有小金属(含稀土),比如下游有涨价预期却始终没能涨价的公用事业水、天然气改革,再比如消费升级预期捆绑农业供给侧改革下的农畜产品,都还处在“健康价格传导机制”里边,仍然可能带来投资惊喜。

(怀新投顾首席投资顾问 龚璨 /文)

 

注:本文系龚璨老师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 版权所有 谢绝转载

本文发表后,资本市场果然是传统金属“铜铁”股票开始大面积回落,而小金属,钴、钨、鉬、钛(含钛白粉)轮番拉涨,典型的个股包括中钨高新、宝钛股份、格林美、东方钽业 等等,总之一句话,抓对了板块方向,不是涨不涨的问题,只是涨多涨少的问题,谨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指教。

上一篇:铜最近在交易两个无法证伪的故事 下一篇:2017年废铜市场怎么走?且看江铜分析师的个人观 返回列表